名校学历贬值,没必要大惊小怪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4-12-13

高校毕业生要平静看待名校贬值,懂得如何顺应趋势,保持学习的能力和状态,提升个人的职业竞争力。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供图

  近期,身边几位学历不一的亲友参加了几场面试,结果大相径庭,让大家不约而同地将话题聚焦到名校学历值不值钱上。有人吐槽,不少以前“211高校”就能找到的工作,现在得“985高校”才能过简历筛选;以前金融专业毕业生不屑一顾的诸如金融柜台职位,现在名校生挤得头破血流。

  大学扩招是造成学历贬值最直接的原因。从前后数据对比看就较为直观。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毕业人数是40万左右,2025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增长30倍;今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30万左右,而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只有154万。数据再一次佐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学历膨胀”的时代。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水涨船高,刻意提高“门槛”,让不少名校人才职业选择时大跌眼镜。此前,“博士毕业生选择到街道办事处工作”“清北牛剑等名校毕业生或博士到中小学去任职”“北大毕业的博士被录用到了城市管理执法岗”等新闻屡见报端,不少人感叹大材小用的同时,也在唱衰名校学历的价值。

  但笔者认为,完全不必如此悲观焦虑。当下的学历贬值,或许跟经济处于换挡调整期关联性更高。比如,以前金融投资机构辉煌时期,这些机构招聘初级分析师都要求QS排名前50的毕业生,国内也就只有四五所学校能达到门槛。但随着形势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进入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金融、投资等吸收大量光鲜学历的行业不断萎缩,人数需求紧缩,岗位减少,大量名校毕业生也就只能“下沉”。

  供求关系是市场逻辑的核心,需求与供给是任何市场最底层的逻辑,人力资源市场也不例外。“学历膨胀”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后续反应,既然已经不可逆转,那么毕业生不妨放平心态、理性看待。一方面,很多领域高学历依然是进入的门槛,另一方面也要主动求变,此前,获得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的17岁中专生被7家企业疯抢,引发社会热议。足以说明有技能、有能力的人依然是职场的“香饽饽”,积极将个人的职业规划融入时代发展中,更加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如此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也才能摆脱学历贬值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