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看到研究生教育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也要避免迷信高学历“唯学历论”,理性看待“考研退潮期”,避免因“潮”盲动。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11月21日下午2点,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比2024年的438万减少了50万,下降幅度达到11.4%,这一降幅前所未有。
考研人数在10年来出现第二次大幅下降,这个现象以及呈现出来的趋势令人关注。对于报名2025年研究生考试的考生来说,报名人数较之上年减少50万,而研究生招生人数没有明显变化,总体来说意味着参加考试被录取的“上岸”几率有所增大。然而,“分母”变小导致的考研“上岸”百分比提高,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的直接降低。对于报名参考的考生而言,当前依然应当保持良好的备考状态,别因报名人数下降而平添任何侥幸心理,导致出现松懈情绪,切忌前功尽弃;而当充分利用好最后阶段的珍贵备考时间,认真复习、朝着自己的预定目标努力冲刺。
考研人数出现高达11.4%的显著降幅,属于多种因素使然。从客观上看,不少高校近年来提供的保研名额持续增加,有的本科生出于自身专业学历延续性提升的需要,更加愿意走保研通道、而没有选择报考。同时,选择出国深造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导致报考的人数规模有所减少。从主观上看,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反映出本科生们对考研的整体态度变得更加理智。相比于之前“能拿到更高学历,就能找到更好工作”,现在更多的人愿意理性地来权衡提升学历与谋求就业之间的关系。不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特别是未来的职业规划而选择不考研、或者推迟考研时间。总之,考研人数“退潮”其实就是正常的起伏波动,是学生及家长群体更趋理性、且社会更加宽容和尊重个人选择的结果体现。
即便近两年的考研人数连续下降,且取得研究生文凭并不等于就一定有“好工作”,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报考研究生的积极意义。对于个人而言,通过报考研究生参加硕士、博士不同学历阶段的学习,可以获取的不只是一纸证明学历的文凭,更大的收获在于提升学术水平、拓宽专业视野,在培养创新创造精神与能力上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支持国家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来看,研究生招考依然具有人才选拔、培养储备等方面的积极功用。一个人既要为自己的个人前程而打拼,更要为有效融入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而奋斗,在可能的前提下争取更多学习提升机会、获得研究生等更高学历,是当代年轻人主动追求上进的应有体现。
因此,越是在考研人数可能出现“潮涨潮落”起伏波动的时候,面临选择的年轻大学生们越要保持理性。首先是要综合评价自身素质,客观认清自己、明确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并据此做出是否考研的理智选择,别被“人数下降考研难度降低”忽悠,也不要盲目听信“研究生文凭不值钱了”轻易放弃提升上进目标。考研人数出现波动下降新情况,高校方面或当拿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比如对学生增强考研政策宣传,尤其是要突出国家为了提升研究生质量而采取的诸多利好措施,同时逐渐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竞争力,以吸引更多学生通过考研等方式进入自我素质提升通道。总之,既要看到研究生教育对于自我提升的重要性,也要避免迷信高学历“唯学历论”,理性看待“考研退潮期”,避免因“潮”盲动,将更多精力用于注重自己的实际能力培养,于己、于国家与社会,应该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