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号贩子” 治理手段该升级

来源:云南网     时间:2024-12-08

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治理不断升级,“号贩子”才能彻底销声匿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媒体报道,前不久在沈阳多家医院门口随处可见一种小卡片,卡片上写明可以提供挂号、陪诊、预约检查等服务,还可以抢先就医。当地警方调查发现,抢号、卖号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几十块钱的挂号费,到患者手里能卖到几百到上千元,紧俏的专家号甚至炒到了3000元。由于“号贩子”的垄断,患者通过正规渠道基本无法挂到一些热门科室的号源。

  “号贩子”是群众看病求医路上的“拦路虎”,也是寄生在医疗体系上的“毒瘤顽疾”,他们趁人之危、勒索钱财,阻碍了真正有需要的患者及时、便利就医,给患者心里添堵,加重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扰乱了正常的就医秩序,使得本就存在的看病难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根治“号贩子”一直都是医疗改革的重点。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再次强调,严厉打击“医托”“号贩子”等违法违规行为。梳理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国家对“号贩子”治理打击的力度一直在加大,相关违法犯罪团伙不断被查处。

  从已经曝光的案件看,昔日的“号贩子”们往往自己熬夜早起或雇人排队,拼的是时间和体力,能控制的号源有限,患者还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耐心等待挂上号。随着网上挂号系统的普及,“号贩子”集团的核心成员利用专门的外挂软件,可以快速大批量完成抢号、转卖、退号到再抢号等环节,不但所抢号源更多,而且还能实现跨地区“作业”,造成的危害和后果更为恶劣。这个过程中,医院预约挂号和退号机制的漏洞显而易见。正是因为有空可钻、有机可乘,且容易隐藏,才让“号贩子”们得以滋生蔓延。

  “号贩子”们在用技术赋能,那么整治手段也须迎头赶上、持续超越。前一阶段,一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和大学校园,曾一度出现了“黄牛”使用智能工具预约抢票的现象。对此,一些学校积极行动,打上预约系统的“补丁”,收到良好效果。比如,清华大学在预约系统增加了实名认证环节、实施了多项防范措施,每个人180天内只能预约一次,对系统中记录有异常访问行为、达到一定次数的用户及时进行封禁。再如,三星堆博物馆发布公告,把在防“黄牛”系统运行和例行查验中发现的多个异常购票账号列入预约系统黑名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医院坚持问题导向,下足创新的绣花功夫,跟进完善预约和实名挂号服务,建立线上监管机制,加强对高密度退号、异常账号的审核预警,就一定能管住“号贩子”们牟利的黑手。

  治理“号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关部门零容忍常态化打击以遏制其猖獗势头,也需要医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扎牢篱笆,有效防范“号贩子”们抢票、倒票。同时,更需要聚焦群众看病难问题,建立科学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只有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治理不断升级,“号贩子”才能彻底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