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枞陀螺因形似野生菌鸡枞而得名,“鸡枞陀螺”佤语称为“赶迪约”,是佤族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之一。佤族鸡枞陀螺活动源于佤族原始信仰和传说故事。
相传,当佤族迁徙至双江时,面临着人口发展极为缓慢的困境,每家每户的男性皆为单传体质十分孱弱。有一天,村子里的头人前往深山采集食物,途中瞧见一只翅膀和腿皆受伤的孔雀卧于路旁。头人为受伤的孔雀采集草药,悉心包扎伤口后将其带回家里悉心照料,每日精心喂养。待孔雀伤愈,头人便将其放回了大自然。
就在孔雀被放回大自然的当晚,头人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梦中,有一位仙女向他款款走来并说道:“我乃山神的女儿,外出玩耍时不慎将手和腿弄伤,幸得您的搭救。为报答您的救命之恩,我传授您壮大族人的方法。每年雨季,您前往蚂蚁堆上采集生长的灵物(鸡枞),男性食用后身体会变得强壮,女性食用后则会多生男丁。”梦醒后,头人立即召集全村的男女老少,将梦里见到仙女的奇事告知了众人,并安排村里的年轻人寻找鸡枞。村子里的人食用鸡枞后,男性的身体逐渐变得健壮起来,已婚女性在第二年皆生育了男丁。从此,东等一带的佤族不断发展壮大。
此后,东等佤族先民将鸡枞视作灵物,为了纪念这一神奇事件,东等佤族便用紫阳木树制成形似鸡枞的物件,让男孩子带在身边,以祈求保佑身强力壮。在玩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佤族鸡枞陀螺技艺。为了表达对山神女儿的感激之情,佤族人在玩鸡枞陀螺时尝试让鸡枞陀螺如同孔雀一般飞起,进而形成了这一独特的运动技艺。
鸡枞陀螺既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也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它寓意着东等佤族要如鸡枞般,一丛丛地繁茂生长,人口持续增加,在这片土地上稳稳立足。男人要勇敢无畏、勇于挑战极限、不畏艰难险阻,顶天立地。后来,东等佤族受傣族的影响,宗教信仰由原始宗教转为小乘佛教。然而,鸡枞陀螺这一传统体育运动却得以不断传承,并且技艺在传承中日益精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民族民间体育事业的蓬勃兴起,东等村的鸡枞陀螺运动不再局限于男性表演,女性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故而,东等村的鸡枞陀螺运动具备广泛的群众性,技艺高超的能人众多。东等村的鸡枞陀螺运动并无严格的拜师仪式,皆是以能者为师。孩子们自幼便参与其中,佤族男子在 13 至 14 岁时便可刻制鸡枞陀螺,在运动中提升技艺,于技艺的切磋交流中不断提高水平。
另一种说法称,鸡枞陀螺起源于三国时期,最初乃是佤族的祭祀用品之一。在每年“泼水节”前一月的农历属龙日举行的“祭龙节”上,用于祭祀表演。而后,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演变为农闲或年节时的娱乐和表演技艺,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