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江,有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这里“出产”蜂桶鼓和蜂桶鼓舞而远近闻名,它就是邦丙乡南直村。蜂桶鼓和蜂桶鼓舞是双江布朗人的独门绝活,完全属于双江布朗人。蜂桶鼓源于它的形状像民间养蜂的蜂桶而得名,而蜂桶鼓的由来却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相传:
现今的蜂桶鼓直径一般25—30厘米,高70—80厘米,以攀枝花树或柳树挖空树心,两端蒙上牛皮制成,形似蜂桶。鼓棒直径3—4厘米,长40—50厘米,两端系有彩色布条。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群众性舞蹈,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其后是蜂桶鼓队,一般为4—6只,后紧随2只象脚鼓,之后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镲,最后是跟着跳舞的人们和助兴的老幼。蜂桶鼓舞的节奏明快热烈,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锵切、锵切……”,高、中、低音融为一体,独具情趣。动作大方、潇洒、粗犷、活泼;舞姿轻盈、柔和、细腻。大南直布朗蜂桶鼓队多次被邀赴省城和省外演出,向人们展示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采。
今天的大南直人又有了继承者,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一个老人组建了布朗族少年蜂桶鼓队。执掌少年蜂桶鼓队的舵手是一位本地的退休老教师朱开富。朱老师年过花甲,但对蜂桶鼓情有独钟。在当地,他既是现代文明的辛勤传播者,又是蜂桶鼓文化执着传承人。他说他的心愿就是要让蜂桶鼓舞这门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要把蜂桶鼓舞这门双江布朗人嫡传的古老技艺与城市人分享,让蜂桶鼓旷世的空灵回音永远涤荡在布朗山……